(營口之窗“詩文集錦”)祝賀徐慶生先生:《浪子謎苑》制謎800期
轉瞬之間《浪子謎苑》制謎已達八百期,真是可喜可賀。
燈謎,是一種文字游戲,也是漢字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浪子先生首期發表于庚子疫情之初,邀少許謎友商燈以解宅居之悶,然一發而不能收。想八百個日日夜夜,浪子先生,風雨無阻寄情于此,每日五虎,薈聚四千條不間斷。他以怎樣的毅力與堅持,又有怎樣的興趣與擔當。大家知道,謎語雖然題材短小,但它涉獵之廣泛,卻是知識用量之大成,是最凝煉的知識體。可見浪子的學識之淵博。燈謎在歷史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民間及世宦及才子佳人們的雅樂。如今,這一古老的藝術之花在我們營口大相綻放,在浪子筆下熠熠生輝,廣大迷友為了慶祝這一成果,紛紛賀信、賦詩、撰聯祝賀。浪子同窗,著名詩人聯家也著文相賀。在此選輯部分作品,匯詩聯而成編,以為營口謎壇盛事!
妙制千謎邀射虎
高竿百尺更騰龍
賀信:
——謝毅
不知不覺,我的大學同學徐慶生創辦的《浪子謎苑》已在微信上推出800期了,這是營口也是遼寧燈謎界一件可喜可賀之事。
燈謎,是我國傳統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被稱之為智力體操,以其知識性、趣味性和陶冶性情而擁有眾多愛好者。慶生自幼就對燈謎情有獨鐘,經過幾十年的悉心鉆研,謎藝精湛,是營口市著名的燈謎大家,在省內乃至全國也很有知名度。記得在大學讀書時,他就訂閱了當時有名的科普刊物《知識窗》,因《知識窗》雜志有燈謎猜射欄目。每期雜志收到后,他都把當期的燈謎拿來與班內愛好燈謎的同學們一起猜射,其樂融融。我也是受他的影響,逐漸愛上了燈謎。畢業后,在繁忙的工作中,慶生仍然堅持燈謎這一愛好,經常參加省內的謎事活動并獲過優秀射手獎,還曾同沈陽著名老謎家侯印切磋過謎藝,并且開始自己創作燈謎。退休之后,慶生的燈謎創作更加勤奮,所制燈謎種類齊全,豐富多彩,水平也更高更出色。
作為中華國粹,燈謎之道自有其可觀者。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燈謎需要有扎實的百科知識,特別是文史知識為鋪墊,還需精通燈謎扣合的各種法門訣竅,所制之謎才能雅俗共賞,引人入勝。古人制謎,多以現成文句詩句和現成詞語為面來猜射予先設定的謎底,這樣才典雅而渾成。慶生深諳此道。如他創作的燈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打古代名女人-柳如是,謎面借用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名句,扣柳如是可謂巧妙至極,天衣無縫。
再如,“背負青天朝下看”打三國人物-高覽,謎面是毛主席的一句詩,其扣合也是恰到好處。又如“沙塵暴”,打毛主席詩詞一句“風煙滾滾來天半”。“沙塵暴”是一種氣候現象,"以風煙滾滾來天半”相扣,可謂生動形象,妙合無痕。再如以歌曲名“兩只蝴蝶”為謎面打電影名“飛翔的一對”扣合精準,嚴絲合縫。有的燈謎則極具趣味性,如“玩陀螺”打調味品-“老抽”,猜出謎底后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稱絕。“鳥啼四聲”為謎面打古詩一句“唧唧復唧唧”則是以象聲詞來扣合鳥叫聲。以上謎作都見出作者的妙思和匠心。象這樣的佳謎妙制在慶生的燈謎作品中比比皆是。
慶生多才多藝,除燈謎外,詩詞楹聯書法皆精,是營口和遼寧有名的詩聯家和書法家。值此《浪子謎苑》推出800期之際謹向潛心謎藝,筆耕不輟的慶生表示祝賀,希望慶生創作更多佳謎,也希望慶生將這些燈謎整理歸冊,如能與其創作的詩聯一起出版則更佳,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賀詩:
1、徐慶生
花開藝苑寄情奇,心血凝成八百期。
日里揮師擒五虎,群中授課慮千思。
何談嚴謹編佳構,但索精微謀表皮。
幸喜同儔添雅興,摘來嫩果在青枝。
2、蘇萬貴
回眸斗轉曉昏隨,日日清晨射手癡。
八百圍欄連碧漢,四千燈虎闖藩籬。
多才浪子明如鏡,巧思佳人勇似貔。
學海茫茫來柳韻,風光萬里誦新詩。
注:思,此讀仄聲。
3、李曉紅
浪子春燈八百期,辛勞兩載忘身疲。
潛心恒志癡情在,涉足迷宮鐵粉熙。
巧借千秋鋪謎陣,精謀五虎擺高棋。
靈犀妙構天天獻,聚萃數千可稱奇。
4、武漢軍
謎苑精聯八百期,熒屏智者必為師。
千秋舊事今人寫,萬卷新題墨客知。
愛滿傾心交摯友,情融巨筆吐青絲。
憑添雅興文明灑,盛感徐生學海馳。
5、王大博
尋求八百謎團期,柳苑文壇解語奇。
每日群英擒五虎,經年弟子獲千旗。
皆因不悟加鞭慢,只為無言展翅遲。
學海精華多雅趣,金音入耳得真知。
6、蔣崇林
細播勤耕八百天,郁蔥謎苑虎連綿。
孜孜浪子人皆贊,德厚才高筆似緣。
7、蔣崇林
如朋相約最稱奇,引友觀屛盼每期。
五句文詞凝智慧,千張面目費精思。
時髦傳統大師手,秀麗斑駁老虎皮。
不輟耕耘誠可貴,中華謎界一新枝。
賀聯:
1、趙剛
恒心典范,關門孕育四千虎;
毅力奇峰,轉瞬刋行八百期。
2、謎怪
踏浪驪海,日積月累修成羅漢。
攀登虎山,推辭敲句凝出心佛。
3、王鐵英
浪子謎苑四千花開艷;
詩壇騷人三載受益深。
4、李曉紅
夕照揮毫,雙行潑墨真知現;
朝暉射箭,五虎應聲隱語明。
5、李曉紅
八百春燈,心血凝成三載鑄;
萬千迷友,網屛薈聚一朝猜。
6、蘇萬貴
千秋燈謎,浪子專心成盛事
八百朝暉,群英奮臂挽雕弓
(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供稿編者:李曉紅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分享:隋世昆詩四首
下一篇:八一專題:八一軍旗紅(三首)東紀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