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故事 ”)我的好友陳君
那日我回老家,途經萬福鎮集市時,有幸邂逅了與我四十多年未見的好友陳君。
陳君是我的發小,又是伴我九年的同窗,他從小就聰明好學,是同學中的佼佼者,記憶中的他,性格開朗,愛說愛笑,和誰都談得來,雖然眼睛不大,但滿頭烏黑的自然卷發,猶如剛剛在理發店燙過一般,常常引發不少同學的圍觀和青萊,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幅金邊眼鏡,襯托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雖然談不上超凡脫俗,儒雅帥氣,儼然是一幅學者的派頭,再加上他有一個大隊支部書記做后盾的父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時常讓我們艷羨不已。最博得我們眼球的是他初中剛一畢業就輕漂漂地當上了小學民辦教師,這個職業對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來說,那真是簡直了,在教室里溫溫而雅地給學生上課,既能拿高工分,又能免受面朝黃土背朝天時的勞作之苦,等靠到一定年頭后還可以自然轉正為吃皇糧的事業編制;但對他來說卻沒那么興奮,他最多就是把它當做一個跳板,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割把草先撂著,利用它一是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日后能上一所理想的大學;二是可以騎驢找馬,從中覓得一份比這更好的差使。人們都說他根紅苗正,將來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因為早就有“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口頭禪,當時也有不少女同學向他投來愛慕的秋波,想攀他這個高枝。可這些都不是他的菜,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想這碼事兒,他一心想著有朝一日能發揮自己的潛質,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
在七七年底,國家恢復高考后,他覺得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他和其他人一樣,也如期而至地參加了高考。按照他平時在校的成績,在高考前若是放下一切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去考個普通大學也不是什么難事,可他當時的想法太多,一是錯誤地估計,剛恢復高考,試題不能太難,他只要是正常發揮,金榜題名那是十拿九穩,板上釘釘的事兒;二是他的教師職務來之不易,當初有多少人都眼巴巴地盯著這個位置,若不是他父親這一近水樓臺,他也不可能搶占先機,輕而易舉地就得到這個名額,他不能在高考前就輕言放棄,一旦那樣做,一是怕有人說他草率,一遇到點事情,就亂做決定;二是萬一考不上大學,還可以用它兜底,在三尺講臺上,繼續教書育人,也不算太丟失顏面。所以,他既參加高考,又不放棄教學,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第一年的高考成績僅以毫厘之差而名落孫山。第二年又沒考上,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校期間一些學習成績不如他的同學都考上了大?;蛑袑V惖膶W校,他一下子不淡定了,甚至是連腸子都悔青了,悔不該死抱著老師這一職務不放,于是,他干脆辭去了教師的職務,鮮衣怒馬,不負韶華,繼續努力,準備再拼一下,但連續考了幾次,終因試題的難度一次次的加大,而與近在咫尺的大學之門失之交臂。面對眼前的狀況,他既不能回去教書,又不甘務農種地,于是,便另辟溪徑,學了一門木工手藝,成了一個匠人,剛開始時還不錯,一天到晚的給人打家具,維持溫飽不成問題。外加父母的幫襯,成家后的小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命運就像馬路上的紅燈,如果一步不趕點兒,往往是步步不趕點兒,在這之前,本來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可偏偏攤上水庫動遷,他父親被安排在萬福鎮附近的一個村里繼續當支部書記,他們全家人都跟了過去,那時,離開了家鄉的一方沃土,換了一個兩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的生僻環境,再加上鎮上的年輕人過于新潮,結婚所用的家具,大部分都是從城里的家具專賣店購買,這就導致他這個“英雄”一時間無用武之地,為了生存,他只能忍痛割愛地放棄了他的木工業務,被迫干起了他平常最不看好的種地營生。后來,他看村子里很多人種樹苗子賺了不少錢,又發現了商機,于是,就鴨子過河隨大流的到信用社貸了幾萬塊錢的款,租了十幾畝地也種上小樹苗,可是人的運氣往往就像傳說的那樣,人在倒霉時,喝涼水都塞牙,看人家種樹掙錢,像玩股票一樣,一夜之間,都成了爆發戶,可當他樹苗要賣時,也像股票跌停的狀態,又不值錢了。這一來二去,他不僅沒掙到錢,還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務,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在他連遭打擊,傷痕累累時,他父親又因病過世了,在剛處理完父親的后事,他的母親因經受不住打擊,一股火又得了腦血栓病,造成半身不遂,去醫院住了好長時間也不見療效,最后院方得出結論:像他母親這種頑疾,是腦組織大面積淤血所致,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靠現有的醫療器械和藥物無法溶栓,只能選擇中醫理療,用針灸推拿或采用物理療法來慢慢的恢復,當然也不一定能見效果。基于這種情況,他母親只能出院回家,為了能減輕母親的病痛,讓母親能有尊嚴的活著,他就放下一切事情,用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去閱讀有關針灸推拿按摩這一類的書籍,探索中醫理論,在知識點掌握到一定程度后,便按照書上的標注,把治療的穴位一次性的在自己的身上做試驗,然后再給他母親施針,把死馬當成活馬醫,常言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突然發現,他母親右半部癱瘓的身體上的各個部位逐漸有了知覺,出現微動的跡象了,后來,他母親在外力的作用下,能一點一點的翻身下床,拄著拐棍兒步履蹣跚地走動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母親竟能神奇般的扔掉拐棍兒像好人一樣,幫著家里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這一奇跡的發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就感,讓他的心里一下子樂開了花,使他真正感受到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此,更激發了他對中醫學知識的渴望,他又購買了大量的中醫學書籍,專門攻克血栓這方面的難關。之后,沒過多久,陳君為母治病這一消息,不徑而走,在十里八村就像神話故事似的被傳頌著,一些例似他母親癥狀的這類病人也慕名而來,向他求醫問藥,其中一個是從黑龍江省到訪的客戶,說他母親也是患了同樣的病癥,去了很多地方,都束手無策,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情況下,才通過親屬,找到了陳君。這令陳君,很是為難,原因是他沒有行醫執照,擅自給人治病,屬于非法行醫,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他不敢貿然行事。那人一聽這話,立刻跪地叩拜,懇求陳君能法外開恩,救他母親一命,并且再三保證,在此過程中無論出現任何后果,都與陳君本人無關,只要陳君肯去便是,在于情于理都無法拒絕的情況下,陳君才勉強答應前去試試,可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誰知道這位患者,也戲劇性的上演了一幕和陳君母親一樣的劇情,也能拄著拐棍兒下地走動了,那個客戶當時對陳君是感恩戴德,千恩萬謝,一番盛情款待后,開車送他回府,臨走時還強行地給他扔下了十萬塊錢和一臺轎車作為給母親治病的酬謝,這更讓陳君的名聲大噪,瞬間火了。為了能更多的解除病人在血栓方面困惑、疾苦和進一步地體現個人的價值所在,陳君又去外地學習了一段時間,通過正規部門考了個行醫資格證書,從此,可以名正言順的給患者看病了。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廣泛傳播,找陳君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索性,陳君就通過有關部門辦了一張行醫執照,自立門戶的開了一個行醫診所,他先是一個人小打小鬧的為前來求醫的患者,坐診、把脈,輕車熟路,有條不紊的為患者治病。隨著病人的日益增多和資金的不斷積累,他又擴大了規模,在自家的院內擴建了占地面積有五百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同時招聘了一個老中醫和兩個個護士,外加從醫大畢業的女兒。每天都有數十個患者排隊上門,使陳君的診所一直都是門庭若市,洛繹不絕,一些腰酸腿疼,小災小難的病人,一經他手,少三兩日,多則一星期,保準手到病除,完好如初,他診所的墻上到處都掛滿了患者家屬送來的錦旗,像什么華佗在世,妙手回春之類的比比皆是,許多人因為感動,硬把他的名字陳君叫成了陳“神針”。 天知道,他的初衷就想替他母親治病,卻一不留神的被人奉為遠近聞名的“神醫”,救病人于危難的世主,這都是他的天道酬勤和聰明才智所賜,還有他那骨子里永不服輸的精神。
是的,陳君的奮斗史和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對于每個人來說,考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生面臨著多種選擇,不論你身在何處,只要你有頭腦,肯鉆研,用心把一個事情做到極致,你就是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并且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或者是難以超越的極限,否則,人人都可能是成功者,人人都能當上官員、老板或富豪。在人最困難、最絕望、也是最無助的時候,只要你能心中有夢,再堅持一下,或再努力一把,可能就是走出困境,通向成功的拐點,最后達到幸福的彼岸,常言道,沒有奮斗的青春,是不完整的青春,這樣的青春,即使再輝煌,再炫麗,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幸??裳?,因為他沒有親歷過大起大落,戰勝困難,劫后余生,大喜過望的那個點,那個點在哪里,幸福感就在哪里。
供稿作者:王殿勇(營口)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比(小小說)——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