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生活隨筆 ”)我的老媽
張艷萍
1950年,在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錄江。保祖國,為人民就是保家鄉的歌聲里,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戰場。進行了保家衛國的戰斗。
我的老媽那年17歲,是一位婷婷玉立、落落大方的小姑娘。她響應祖國的號召,告別了在大哥家的生活,從吉林遼原煤礦和她的伙伴們一起來到了黑龍江省密山縣的一個當時國家非常保密的軍工廠。
當時正是抗美援時期。為了支援前線,為了自愿軍能打勝仗。老媽經過簡單的培訓就投入到了緊張的為前線自愿軍急需的,爆破筒,手榴彈和子彈的生產。老媽今年八十七歲了,每每提起抗美援朝那兩年,她仍然記憶猶新。她常說,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也出過力。當時是剛解放初期,軍工廠生產設備是蘇聯幫著建造的,生產線小,日產量少,為了滿足前方的需要。工人們只有加班加點每天四班倒。只有睡覺是休息。就是一個苦干實干加巧干,爭分奪秒加無私奉獻。老媽也有自今的遺憾,每當在影片里看到自愿軍打美國鬼子的時候常出現拉手榴彈爆破筒沒響的狀況,她感慨地說,那是因為當時戰場上要的急,生產出的產品都沒經過檢驗就直接裝上了軍車。為了減少前方的損失,后來生產出的火炸藥產品,我老媽當起了自檢員。經過檢驗合格后才運往前線。正是這兩年老媽認識了從沈陽七二四廠來支援前線的我老爸,當時老爸因為勞累過度累咳了血。我老媽經常幫助他照顧他,就這樣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協手并肩苦干苦戰,直到朝鮮戰爭結束,他們也完成了一項歷史史命。為保家為國貢獻了青春和力量。后來軍工廠響應國家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從黑龍江密山,搬遷到了遼西一個大山溝里。再后來我們下一代就接過了老一輩的班。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科研也不斷進步。從過去生產的單基藥到雙基藥,又到最先進的三基藥。它是我國導彈發射速度最快最遠的發射藥。最榮幸的是我家老葛就是生產三級藥的機師。每次遇到產品質量老大難問題都難不倒他。為了我國軍工事業他還立過一等功。我們是第二帶老軍工。不負國家所望。祖國不會忘記,把我們兩代退休的老軍工,異地安置到了美麗富饒的海濱城市鲅魚圈。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的十年里,我們過上了富裕小康生活。我的老媽享受了國家和社區政府每月二百元的高齡補貼。老媽經常高興的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感謝習近平主席讓我們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講述六地故事,點亮紅色遼寧。不忘歷史我們要把六地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張艷萍 企業退休,高級工程師
供稿作者:張艷萍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軍營情緣——馬標
下一篇:歲月詠嘆曲(一)——江若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