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代旅蒙商述略》有感
近日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時間,品讀了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講述明清兩朝時期旅居蒙古商人興衰史的一本書,讀后感觸頗深,受益匪淺,現把讀后的感受略作梳理,整理如下:
一
旅蒙商,顧名思義就是旅居蒙古的商人,請注意一定要用“旅居”這個詞,旅行并定居,這才是對他們真實情況的寫照。在旅蒙商中,絕大部分是來自山西的商人,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清時期,當時的山西是中國的人口大省,山西又位于黃土高原上,適合耕作的土地較少,導致人地矛盾尖銳,因此有大部分的山西人走出家鄉,去外闖蕩,加上地緣的關系,山西與內蒙臨近,并且內蒙在當時來說還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所以導致外出闖蕩的山西人中絕大部分都涌向了蒙古這片地域。此時,便出現了一群以地域性為特征、強調籍貫的商幫集團——晉商。晉商興起的商機,是依靠著明朝初年,為供應北方邊境重鎮軍政開支而實行的開中制,從事的是傳統的官鹽特許經營。到了清朝,從清軍入關開始,晉商的經營就變得豐富起來,到晚清出現了錢莊、票號、鏢局等新業務。出現這個原因的關鍵一點原因并不是清中期社會經濟的繁榮,而是清朝直接統治的領土廣大,對一些邊疆地區的強力控制包括戰事,給商人提供了很多發財的機會,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二
看似腰纏萬貫、錦衣玉食的旅蒙商,背后辛酸的發家史只有自己知道。商人幾點思鄉淚,灑向刀頭盡成血。作為以軍需生意起家的晉商字號,不在乎有多大的投資,能否做大買賣,關鍵是看骨干人員是不是吃得起苦,只要膽大心細不惜力氣,橫豎一條命出來不怕死,也能給自己蹬出來一個前程。商鋪學徒從十歲離家做學徒,要簽訂契約,契約里寫明三年出徒,七年考核,十年不許回家,在此期間“死走亡逃,各安天命”。到了第十一年,他才被準許回鄉探親三個半月,效力再慢六年和三年得到第二次、第三次探親機會。很多晉商字號的經理操勞一生,古稀之年告老還鄉,才第一次以長輩的身份在家過年,家族孫輩卻不認識這位幾乎沒見過的祖父,充分詮釋了“少小離家老大回”。
三
旅蒙商靠著隨軍生意起家,為軍隊提供后勤軍需服務,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因此便無法避免的與軍隊、朝廷、官員產生聯系,這其中也會滲透著很多政治層面的東西,其中作者講到了一段罕為人知的歷史——外蒙古的獨立。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伯顏貼木林·海勒圖惕氏,蒙古族親王,俗稱“海山”。在四十歲之前,海山是少年得志外加青年有為,政治前途一片光明。發生在1902年的金丹道事件改變了他的余生,金丹道事件是清朝末年熱河地區的一次民間邪教時間,隨后發展成為蒙漢民族沖突,事件雖然得到了合理處置,但是對海山卻產生了深深的刺激,自此他的思維方式走向極端,公開與清朝決裂,并勾結當時對外蒙古覬覦已久的俄國,采用刊印報紙、煽動人民鬧事,并尋求俄國幫助,發動了一系列的分裂活動,并發揮他能言善辯的過人口才和八面玲瓏的圓潤作風,向其他外蒙親王、喇嘛王公甚至哲佛也被他說服,隨后經過近十年的動蕩分裂,1911年12月30日,第八世哲佛登極,宣布外蒙獨立。這出鬧劇只維持了不到十年,1921年7月,蒙古人民革命軍取得政權,外蒙古自此徹底從祖國分裂出去。隨著外蒙古的獨立,旅蒙晉商遭到排擠甚至搶奪、焚毀,其中最著名的大盛魁商號茍延殘喘至1949年前夕,剩余資產和員工全部清理遣散,興盛三百年的旅蒙商,就此成為歷史。
一段旅蒙商的發展史,折射了明清王朝的興衰,更折射出蒙古地區與中央政府之間微妙的關系。歷史中的人和事都是生動活潑的,他們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找出其中的聯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