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父親開車載著女兒來到某小學門前,因工作打來的電話響了一路,他皺著眉頭看了看便按了掛斷,這時女兒自己已在車上背好書包下車,父親也隨即下車,父親蹲下身和女兒有說有笑地交談后看著女兒離開的背影,時不時女兒會回頭看看父親走沒走,父親朝女兒擺擺手。
忙, 就讓爺爺奶奶送嗎?場景中的父親也是抽身于百忙之中送孩子。為此,筆者曾和兩位成功人士交流,兩人對隔代教育回答的口徑基本一致:這是一個以參與為核心的互動工程,。孩子是長輩們的命,因此家長首先要增強參與意識,因為你不參與,就意味著對孩子撒手不管,形成隔代教育對孩子的雙重影響。
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孩子接受了長輩們在常年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閱歷和人生感悟。消極影響是觀念陳舊,束縛了兒童的自由,與親子教育下的兒童相比,隔代教育下兒童比較缺乏靈氣,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慢,而年輕的父母因為思想解放,觀念更新,他們教育的孩子比隔代教育孩子知識豐富,更容易形成創造性思維和包容性強的思維結構,更容易成為棟梁之材。
溺愛是大部分爺爺奶奶的通病缺點,也因為心痛孩子,不能及時予以糾正。總之,孩子是在互動工程中成長。沒有這種參與,就沒有高質量的快樂的童年。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因筆者所議之事引起思考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