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
---引領農民奔小康的全國老科技先進個人于志漢散記
樺楠
“莫道桑林晚,為霞尚滿天”---謹將詩人劉禹錫的佳句獻給那些點燃科技之火,引領農民奔小康的老科技工作者們。
沒見到記者撰寫的主人公之前,先看一段對話:
問:“跟農民打了一輩子交道,光走田間地頭也走了幾十年,這么大歲數了,為什么不在家享享清福,還這樣隔三岔五地下鄉走村的,不累嗎?”
答:“現在的人們吃的講營養、用的講高檔、住的講寬敞、穿的講漂亮,而農業更是已經脫離了溫飽的概念,我在努力讓農業、農民適應現代人的生活。 ”
作答者是年近70的于志漢老同志。他退休前任大石橋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作為一名農業專家和科普工作志愿者,于志漢經常受邀做農業產業顧問,現為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技顧問。
有人說:退休就是船到碼頭、車到站。但對于于志漢來說是絕對不行的。如下數據是他在夕陽歲月里留下的堅實腳步:
---在他的指導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升級。大石橋市清河果樹農場栽植的三萬株矮寒富蘋果樹,現已全部結果,成為全省最大寒富蘋果矮化園,被省政府授予“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稱號。他指導金橋區道士屯村栽植800畝寒富蘋果,建成寒富蘋果專業村,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2萬元,全村栽寒富的專業戶都成了小康戶,被大石橋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于志漢在指導清河果樹農場果樹技術管理期間,發現了抗寒蘋果中的一個新品種,便及時組織果樹科技工作者進行選育調查,并將調查數據報到沈陽農業大學老科協,然后與沈陽農業大學共同選育出了一個蘋果新品種,于2011年通過了遼寧省農業品種審定,定名為沈紅,該品種在沈陽地區得到了推廣。
---他先后為農民解決了“蘋果矮化栽培技術”、“蘋果套袋病害防控技術”、“錦豐梨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寒富蘋果四有修剪技術”、“玉米包衣播種技術”、“選擇玉米良種注意事項”等23個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把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送到了農民的地頭、炕頭和心頭。幾年來,他先后總結出了南樓區張官村“山上栽果子、庭院建窖子、銷售有路子、果品都戴綠帽子、興果致富抓票子”的建設南果梨專業村的“五子登科興南果”等六、七種奔小康的經驗;其中有三個村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稱號,獲獎勵資金20萬元,李文路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
從2009年擔任市老科協副會長以來,共下鄉開展實用農業技術講座38次,在營口市和大石橋市兩級電視臺搞農業科技講座26次,先后16次參加營口市、大石橋市“科普之冬”和“送科技下鄉”活動,直接培訓農民達5000多人次。并深入到農業生產現場進行技術咨詢和指導,為農民答疑解惑,解決他們的生產技術難題。于志漢先后編著了《情益田園》、《農業知識一點通》、《寒富蘋果故事匯》、《嘗遍百果能成仙》、《唐詩與農業》、《農業諺語里的哲學智慧》共六部叢書,并將《中國鎂都老年科普通讀叢書》發放到全市城鄉,為普及科學知識、提高群眾科技素質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還先后撰寫了農業科技論文43篇,其中在《遼寧新農業》雜志發表13篇。他還撰寫可操作很強的調查報告。先后被市人大、市政府有關部門采納。其中《關于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的思考》獲省科協和省老科協“建設生態文明新遼寧學術交流研討”優秀論文一等獎,《關于大石橋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調查》獲營口市老科協優秀論文一等獎。
征程正未有窮期,不待揚鞭自奮蹄。于志漢的拼搏精神,成為科技工作者的一面鏡子。也期望于志漢在希望的田野上,每年都收獲科技的秋天!
圖為于志漢在果園基地調研
實驗基地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