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專訪”)“扶志’先‘扶心’”,我必須努力走進鄉親們的心里,我才能知道他們需要啥,我還能做些啥。一個人的精氣神兒,就是新生活的希望,我希望我是那個點燃鄉親們新希望的人。”——宋玉濤
2018年5月7日,工作在沈陽的宋玉濤和同事作為派駐干部,來到營口蓋州市暖泉鎮報到。從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到暖泉鎮二道溝村,這一場別開生面的旅途,讓宋玉濤轉換了人生跑道,更讓他成為了二道溝村民公認的“民心”書記。
(宋玉濤在果園幫鄉親們干農活兒)
駐村“日歷牌”
來到暖泉鎮二道溝的第1天,他無意中聽到路過的村民議論他為“鍍金書記”;他低頭看看自己已經被村路風塵覆蓋上厚厚一層塵土的鞋子,暗下決心要成為讓鄉親們信得過的、真真正正的“民心”書記;
駐村的第2天,他和暖泉鎮經管站、農業站的工作人員們一起,一口氣將5萬棒香菇菌棒順利入駐溫室大棚;
駐村的第3天,他上午徒步挨家挨戶地走訪村里的老黨員和村民代表,下午就在果園禮幫鄉親們扶車、摘果,忙到日落西沉;
……
第37天,他寫出了村部文化建設方案,把全村村民都召集在一起,開大會征求意見;
第40天,他為籌集村部文化建設經費,而奔走于鎮黨委、派駐單位及各級相關部門,為村民爭取到鎮里結余的和村級的黨建經費,以及派駐單位捐贈的2臺電腦和1000元的辦公用品;
駐村后的75天里,他聯動村兩委成員共同參與,帶領全村村民開展全村文化建設。路燈安上了,設計公司開始進村測量、效果圖開始投入設計修改、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全面鋪開;第75天,嶄新的村部全面落成。
駐村后的100天里,村部安上了金光閃閃的黨徽、鑲嵌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金色大字;村路兩旁立上了中共一大到中共十九大的歷史回顧宣傳墻;村情簡介、扶貧政策解讀、家規家風家訓的案例宣傳板遍布在全村主要街路;窗明幾凈的黨建活動室、書香雋永的農家書屋、開闊明朗的會議室陸續進駐村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開始向二道溝村發出實踐申請,接踵而至的大學生們在這里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基層實踐活動;愛好藝術、喜歡彈琴拉弦的鄉親,在這里找到了久違的酣暢與釋放;愛好體育運動的孩子們在這里建立起了籃球友誼隊;村里的婦女老人們在村部大院跳起了廣場舞;渴求知識的鄉親在村部的農家書屋找到了精神食糧;父母忙于農活兒而無法照顧的孩子們在這里了第二個“家”……;
第105天,開始有老黨員向他請假,“書記,我要外出旅游幾天……”,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意識到村委會的組織紀律性,慢慢找回了黨員的歸屬感,進而一步步地深化著“文明鄉風”的規矩意識和責任觀念。
第146天,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同整理完成了全村黨建工作檔案,實現了檔案電子化;并依據黨建工作檔案,開啟了扶貧檔案工作的第一步進程。
第216天,扶貧檔案整理完成。他開始了點對點、一對一的扶貧幫扶進程。
駐村至今已經過去了兩年零四個月,他已經從一個西裝革履的帥男孩,變成了一個身材微胖、衣著簡樸、面帶滄桑的基層駐村干部,皮鞋換成了布鞋、西褲換成了牛仔褲、襯衫換成了圓領大T恤……曾經習慣講究格調而喝一杯咖啡的他,如今也可以在烈日炎炎、塵土飛揚的田間地頭,端起飯碗大口吃飯,然后和鄉親們坐在田埂上,相互敬一杯鄉情濃郁的燒酒,聊一聊鄉親們心里都在想些啥,問一問大家的心里還在期待著些啥,向大家征求征求村部還應該為大家做些啥。
習慣了清晨被雞鳴叫醒的日子,習慣了飄散著農家肥氣息的田野的空氣,習慣了坐在拖拉機上顛簸勞頓的追風、習慣了和鄉親們一起干農活兒、一起習慣了在兩旁都是油菜花盛開的柏油村路上奔馳的自由。宋玉濤已經將駐村融化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村里的鄉親,則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他割舍不下的“親人”。
“親人”需要他,他又怎能袖手旁觀?
(二道溝村黨支部黨員宣誓)
“扶志”先“扶心”
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允森一家人,曾是宋玉濤心頭縈繞不去的記掛。2016年因危房識別,陳允森一家人被鑒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允森已經年過半百,妻子盧素波患有輕度抑郁癥,需要人照顧;兒子陳偉強由于身體原因需要長期依靠藥物維持,家庭負擔很重。早在2016年,村兩委班子成員就已經為陳允森一家人提供了1只公羊、3只母羊,嘗試著幫助他們發展養殖事業從而實現收入的提升,然而快兩年過去了,陳允森家里存欄的羊仔也只有少得可憐的11只,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的精神狀態時刻籠罩著陳允森一家人,“喪失理想,感覺怎么努力都沒希望”的想法,讓陳允森一家人接受著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幫助之后,再也沒有自主致富的能力與心力。
這讓宋玉濤感到問題很嚴重,“我們永遠叫不醒那些不愿醒來的人”,“扶貧先扶志”是宋玉濤幾經思考之后,默默在心里為陳允森一家人定下的“結題辦法”,而“辦法”好不好用,具體應該怎么用,剛剛進駐的青年干部宋玉濤并沒有十足的把握,但盡管如此,他依然愿意試一試。
就這樣,宋玉濤有空就會去陳允森家,雖然很多時候他做出的很多努力,換來的卻并非符合預期,但他一直堅持,堅信陳允森會聽進去好建議,能做出新改變。他給陳允森一家人講解脫貧致富的相關知識和創業致富的方式方法,幫助他們規劃家庭創業的方向,給他們講積少成多“滾雪球”的創業模式,幫他規劃應該如何科學養羊,“你看看,大羊生小羊,小羊長大再生小羊,打工賺的錢扣掉吃穿用度再買小羊,這樣你就源源不斷地會收獲很多養羊的收益”。面對著一個已經對生活喪失了信心的老人而言,為他描繪一個未來的美好藍圖,有極大的可能性能夠讓他重新獲得生活的信心,宋玉濤始終這樣堅信。
(宋玉濤在農展會上為鄉親們的農產品代言)
兩年時光如水平淡,然而貧困戶陳云森的生活卻發生了判若云泥的變化。宋玉濤的出現,讓陳允森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在自己的眼前變為現實:向養羊大戶學習養羊經驗,自己變得越來越懂得如何養羊;面對著宋玉濤鍥而不舍地幫助自己,陳允森老人一直封鎖的內心,向宋玉濤敞開了心扉。他開始認真聽取宋玉濤的建議,踏踏實實地按照這個“第一書記”給自己“畫的道兒”走出了一條致富路;家里養殖的屈指可數的僅有11只羊,目前已經達到了存欄43只的可觀數目,其中母羊達到了30只,公羊達到了5只、羊羔達到了8只;伴隨著年度羊毛市場價格的水漲船高,陳云森養殖的這些羊能產出100斤左右的羊毛,每年能夠為他這個曾經入不敷出的家庭帶來5千到1萬元的可觀收入,加之按照陳允森家目前的養殖規模,每年都能賣掉10到15只羊計算,養羊全部的收入能夠穩定在1萬到2萬元,加上種植收入,務工收入,可以說,陳允森的小家已經可以穩固脫貧,正在小康的路上極速前進。這個家也已不再是那個“怎么努力都沒希望”的家了……。
變化遠非僅僅如此,在宋玉濤的奔走呼號之下,省住建部門終于在2018年7月正式對陳允森家的房子進行了鑒定,2019年政府撥款5萬元,對陳允森家的危房進行翻建,從此以后,那個“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破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青堂瓦舍、豁然明亮的新居。
生活的變化,必將帶來人心的回暖。原本對生活喪失熱情的陳允森一家人,慢慢地開始有了新憧憬和新希望。“‘扶志’先‘扶心’,我必須努力走進鄉親們的心里,我才能知道他們需要啥,我還能做些啥。一個人的精氣神兒,就是新生活的希望,我希望我是那個點燃鄉親們新希望的人。”
“扶智”先“扶才”
“貧困不能繼承,貧困更不能放任。”宋玉濤認為,扶貧,不僅要“扶志”,更要“扶智”,而“扶智”,就要“扶才”。人才,是擺脫貧困的最可依靠的資源。扶持人才、幫助人才實現更好的學習突破,是宋玉濤能力范圍內可以做到的。而陳允森老人的兒子陳偉強,就是進入宋玉濤“扶智”計劃的第1人。
2017年,大學畢業的陳偉強幾經輾轉找到了一份收入水平并不高的工作,面對著城市生活的高消費,陳偉強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天平,最后放棄了這份“食之無味”的工作,待業在家。宋玉濤覺得,陳偉強還應該重新去尋找新未來,于是他主動幫助陳偉強走出失業的低落期,他鼓勵偉強考研究生,陪伴他復習考研課程,半年時間雋永流轉,陳偉強經過全國統一研究生考試,終于如期收到了來自燕山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2019年9月,陳偉強踏上了去往燕山大學的列車,人生軌跡就此改變。而此時的宋玉濤,已然在陳云森一家人的心中,在全二道溝村民的心中,又燃起了一個讓二道溝村實現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2018年,宋玉濤在暖泉鎮駐村的時光里,收獲了年度考核優秀的嘉獎,2019年,他榮獲了鎮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榮譽是一種認可,它代表著政府和群眾對宋玉濤的認可與褒獎。“我們都很感謝宋書記,他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新生活原來是這樣的美好。”村民這樣的表達,幾乎在二道溝村的每一戶人家都能聽得到。
“其實我想對老鄉說,我們要感謝黨和政府,大家不需要謝謝我,因為我也是黨組織大家庭的一員,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工作!”宋玉濤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當然,他也是這樣做的。
供稿作者:海丹青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截取使用。
上一篇:常為常新——營口“營商尖兵”在行動
下一篇:營口“雷鋒”網紅,綻放時代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