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青青橄欖”)海邊趣事
梅振田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漸漸遠離了我……”。
久在異地他鄉,又經過幾十年的變遷,原本熟悉的故鄉越來越陌生,原本一無所知的遠方都市卻越來越熟悉,它們成了第二故鄉、第三故鄉。但不管過去了多少年,原本的故鄉、老家始終在夢里、在心里。那里的人,那里的往事,那里的鄉野風光,那里的名勝古跡,還是那樣的清晰,似乎阿爾茨海默癥對它都沒有辦法。
我去過魯迅先生老家紹興故居和“百草園”,其實那個園子不大,那道小墻還在,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過了若干年,房子和園子主人早已換成了“朱文公的子孫了”,魯迅依然對它念念不忘。當年讀這篇文章,沒有引起共鳴,而今自己進入了“從心所欲”之年,想起家鄉的老屋,房前屋后的菜園,特別是趣味無窮的海邊,懷舊的思緒油然而生。
海邊有綿延幾十里的防風林帶,像一條綠色的紗巾或翡翠項鏈,圍繞著藍色的渤海。從如今的山海廣場往南,經大鐵、楊屯、正紅旗,一直到仙人島;再從仙人島再往東南,經白沙灣,防風林延伸到瓦房店(當時叫復縣)境內。在這條長二十多里、寬二三里的林帶中,生長著刺槐、楊樹,柳樹等樹種,更多的是棉條(紫穗槐)。這條防風林帶阻擋著強勁的海風,保護了沿海農田,還為附近農村提供了大量的樹枝、樹葉作為取暖做飯用的燒柴。
這片樹林里繁衍生息著許多野生動物:早先有狼,狐貍,黃鼠狼,兔子、蛇,刺猬,馬蛇子(蜥蜴)等;鳥類如窩鸞、野鴨、野雞、烏鴉、喜鵲,時不時有海鷗、燕子掠過樹林,大雁遷徙時也會在樹林里落腳;野生植物很多,鹽堿灘有紅紅的堿蓬草,沙地上有羊媽媽、甜草(甘草)、沙參、賴瓜、葦子、抓根草、骨節草等;樹林及周邊昆蟲也多,像蜻蜓、螞蚱、刀螂(螳螂)、天牛(我們叫樹戲子)、毛毛蟲、羊喇子、尺蠖……。下雨過后,棉條叢里很快就生出一簇簇絳紫色的蘑菇,可以食用,楊樹和刺槐樹下長得蘑菇則不好吃。這絳紫色的蘑菇今天采過了,明后天還會長出來。趁著新鮮把它采回家做湯,是很有特色一道菜。夏天沒有采摘,冬天摟樹葉時,它們成了干蘑菇了,還可以撿回家做菜。
采蘑菇是大人小孩兒都可以干的事,而抓蟈蟈、打鳥則純粹是孩子(主要是男孩子)喜歡干的事。事先用高粱桿兒做一個方型的或者是三棱錐型的蟈蟈籠帶上,到蟈蟈鳴叫的棉條地輕輕地循聲找尋,很容易就能抓住幾只。運氣好的還可以在積水的塘邊草叢里發現幾枚野鴨蛋,我就撿到一次。
漫長的冬天,尤其是大雪覆蓋山野的日子,野兔進村并不稀罕。狼是害獸,不僅威脅著孩子甚至大人的安全,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還有進村咬死或吃掉家畜的事,所以當時養豬的人家都在豬圈四周掛上一些用高粱秸做的圈,據說狼性多疑,見了就不敢進去。到了1964年前后,海邊成為高炮部隊的靶場,高射機槍和高炮的響聲徹底讓狼絕跡了,狐貍、野兔、刺猬、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也大為減少,甚至也絕跡了。
馬蛇子是蜥蜴的一種,長得很像壁虎,但它們的腳有明顯的區別。壁虎的腳有吸盤,可以在玻璃上行走,馬蛇子適宜在沙土地上行走。當抓住它的尾巴尖時,它可以自己斷掉尾巴逃跑。不過小孩子一般不敢玩弄它,因為傳說它是蛇的小舅子。
和樹林里相比,海里的樂趣就更多了。那里可以游泳,可以捕魚捉蟹,可以撈蝦撿海螺,可以挖蟶子和蛤蜊。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在一次退朝時,徒手抓到一大碗青蝦,不是很難的事。腿腳勤快的,在退潮露出的灘涂上,很容易就能見到“肚臍嘎啦”(學名香螺),有時還能撿到鲅蛸。鲅蛸可能屬于魷魚、墨斗魚家族的,它可以把身體和觸須全部隱藏在沙子里,只露出頭這一部分,看起來像只青蛙。大海里和灘涂上,有許許多多的小生物,飛蟹的甲蓋呈梭子型,所以也被稱為梭子蟹。有一種小螃蟹,甲蓋是長方形,有的叫它枕頭螃蟹,有的叫它驢糞球,蓋州西海農場叫它騷夾子,它們往往在洞口附近活動,一有風吹草動,馬上鉆回洞里。還有一種小螃蟹,甲殼上的圖案很像關羽的頭像,被稱為關老爺臉。海螺殼里經常藏有寄生蟹。蛤蜊、海螺等貝類種類也很多,有蟶子、青蛤蜊、白蛤蜊、花蛤蜊、毛蛤蜊、瓜子蛤蜊,有大波羅、小錐錐、香螺,有一種小海螺細而長,一頭尖尖的,立起來很像北京玉泉山和湖南鳳凰古城的玲瓏寶塔。還有比小指甲還小的像青花瓷一樣的小螺螄……
青少年時代我最有成就的趕?;顒泳褪翘狒~。提魚比較簡單,不像推大網、拉箭子網、下滾鉤、打旋網那么費力,而且漁具和網具也比較貴。提魚用的網自己可以用做衣服的線織,長寬各四尺左右??椇昧擞脛游镅蛘啉喌扒嘟幌拢啻耆啻辏瑫窀删腿菀诪r水了。除了網,還需要四根木桿,上頭綁在一起,用一個十字架把四根木桿撐起來,下頭把網的四個角分別固定在四根木桿頭上。網的中間放上一些吸引魚的食物,如小海螺肉、煮熟的豆角粒、窩瓜花等,放到深度半米左右的海水中,過一會兒提起一次,里面往往會有幾條海胖頭魚(有的叫海鯰魚)。利用一次退潮水淺的機會,可以提到三五斤到十來斤,甚至更多,一個暑假就可以提到200來斤?;氐郊依镉名}腌咸了,再曬干,可以煎著吃、烤著吃、蒸著吃,也可以燉豆腐。總之,不用大投入,收獲很實惠。有幾年夏天,這是我的重要活動。
還有幾次有成果的趕小海。一次是隨母親晚上趁退潮去照魚。工具就是一個燈籠、一把小叉子、一個筐。燈籠是玻璃和木頭制作的,里面點上蠟燭,這樣就不容易被風吹滅;叉子是用粗細合適的鐵絲制作的。當時已是深秋,天氣有些涼,可是海水還不涼。在不到一尺深的海水里慢慢走著,用燈籠邊走邊照,胖頭魚見了燈光就一動不動地貼在地上,這樣突然用叉子一叉,就扎住了。用這個辦法能抓到胖頭魚和小踏板魚(小風板)之類,收獲有限。但那一天我們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獲,是發現一個巨大的海蜇擱淺在了兩道沙尖中間,估計這個大海蜇有千八百斤重。大家用鐮刀把它割開,每人拿一塊,后來在海蜇嘴里竟然發現有一二十斤螃蟹、蝦和小魚,有的已經處于半消化狀態,有的好像被它捕獲時間還不長,還很新鮮,完全可以食用。
另一次是在春夏之交,我們村有一條小船要到大砬子(就是如今安放鲅魚公主塑像的地方)去,我也上了船。到了那里一看,寶貝太多了:一個個拳頭一樣大的海螺(我們叫大波羅)附著在礁石上;刺甲紅正是繁殖季節,一抓就是好幾個連在一起;海白菜在水里隨波擺動;小魚一群群穿行其間。因為我沒有準備,沒帶工具,只撿了三四十斤海螺,抓了四十多斤刺甲紅,幾個手指讓刺甲紅夾子夾到發木的程度,一雙布鞋鞋底也被蠣蝗殼子劃爛了。回到岸上,借了一個麻袋,把這些“戰利品”扛回了家。
再往前想,印象最深的是1957或1958年端午節前后,不知從哪里來了好幾艘裝著黃花魚和銅鑼魚的大船。因為船太大,漲潮時也靠不了海岸,于是就在距離海岸幾百米的地方拋下錨,用小舢板船往岸邊倒運。由于風浪比較大,小舢板船載重能力和抗風浪能力差,竟有幾次把魚翻到了海里,被一些大孩子和看熱鬧的大人爭相撈取,也沒有人干涉。那時我的水性不行,水深過了腰部就不敢下水。
現在,那里成了海水浴場,向北望去,山海廣場、鲅魚圈一帶猶如海市蜃樓一般。不知趕小海的人還有嗎?還有收獲嗎?
作者簡介:
梅振田,滿族,1949年3月生,熊岳人,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1969年入伍,1989年轉業到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院。參與編輯《熊岳高中校友詩歌選》《熊岳高中校友散文選》,參與編寫了《中國市政工程設計通志》,還編著了《民國逸史》(第二部)、《梅赫理氏族譜》等。
供稿作者:梅振田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