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故事 ”)老鄭的私心(小小說)
文/李同雁
朔風習習,雪花紛紛,離立冬還差幾天,北方的冬季已提前到來。按著我們這里的規定,十一月一號全市統一開栓供暖,而我們小區住戶們有著更大的期待,因為去年,因為種種原因,小區供暖不好,住戶上訪較多,所以,市里對我們小區采取了措施,尤其對原來的兩個鍋爐工進行了撤換。
我對此有些好奇,這供暖第一天,我直奔小區鍋爐房,這鍋爐房就在我住的樓前不足二十幾米處,果然,這里有了與往年不同的景象,以往被熏得漆黑的鍋爐房門窗已經全部換成了鋁型材的了,顯得比以往亮堂了許多,門前的煤跺堆得很高,雖然沒有多少塊煤,但煤的顏色看著烏黑發亮,一看這煤質就不錯。難怪那爐火“嗷嗷——”叫,整個爐膛像一條火龍一樣。那爐膛旁,一老一少,被爐火映紅了的兩張臉,正綻放著燦爛的笑容。
見我站在身后,那年齡大的鍋爐工笑著自我介紹著:“我姓鄭,負責今年的小區供暖,這是我的徒弟小李。今年還請大家多提意見。”他的態度十分誠懇。
這時,我才認真打量著老鄭師傅——他黒黑的臉膛,中等身材,雖然六十出頭的年齡,但看上去身體十分硬朗。見他們剛剛點爐,工作很忙不便多打擾,我告辭了。
接下來的幾天里,確實覺得今年供暖情況有所改變,但我心中一直還有顧慮,按著以往的經驗,每年剛供暖時氣溫還不是很低,只要每天正常供些氣,溫度就很容易達標,可是越往后越冷,往往問題就出現在那個時候,所以,這個好的結論無論如何這個時候說出來都為時過早。
也許是凍怕了,此后的日子里,鍋爐房成了我關心的焦點,因為從我前窗戶向外看,鍋爐房的情況基本盡收眼底,所以,每天我都會向鍋爐房看上幾眼。一天,終于看到了讓我心生疑點的情況。當時我看得很清楚,中午小李回家吃飯,剛剛騎上車,前腳走,鄭師傅提著個電工兜子直奔煤跺而來,我對這電工兜子很敏感,我們剛上班那時,大多家里都很困難,大家當時上下班幾乎每個人都帶個電工兜子,下班時有的裝些劈材、煤快、或其它家里用的著的東西帶回去,所以,那時大家把這電工兜子稱作賊兜子。沒想到,這消失幾十年的東西今天在這里出現了,我倒要看個究竟。
只見鄭師傅走向煤跺,把拳頭大的煤塊不停地裝到兜里,不一會兒,兜子滿了,然后,他警惕的看看周圍,提著兜子向鍋爐房后面的偏房走去。接著一連幾天,他都是如法炮制。這讓我心里有了新的念頭,這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所以,不得不讓我對鄭師傅的人品大打折扣。轉而又一想,這鄭師傅要煤有什么用呢?我可知道他住的是暖氣樓,莫非他的親屬還有住在鄉下的?這事一定得弄清,可不能錯怪好人吶。
終于在一個中午,我找到了和鄭師傅攀談的機會,我饒了一大圈終于繞到了他親屬情況的話題。此刻,我終于知道了鄭師傅是當兵后進城的,他的父母及兄弟一大家,還一直住在市郊的農村里。這還用說嗎,一切都在我判斷之中。我決定單刀直入做進一步了解。“鄭師傅,自從我認識你以后,我發現你一天夠忙的,尤其是你這把年齡了,每天中午還在煤跺爬上爬下的,挺不容易的吧?”
我其實就是在點他。這話真的很奏效,我清楚的看到他臉紅了一下。
他接過我的話說:“說實話,我的壓力確實很大,人都是有私心的,我的私心也可能……”
“不要說了,我全明白了,什么事出現不怕,但能及時改正就行。”事情到此應該真相大白了,何必把人逼到絕路呢?我此時倒有了憐憫之心。
望著突然告辭的我,鄭師傅好像有些狐疑。
轉眼已臨近春節,這時是每年最冷的季節,此刻,各家各戶的窗戶上,再也不見往日那厚厚的霜花,明亮的玻璃好像是大家綻開的笑臉,大家無法再沉默下去了,都自發的來到了鍋爐房。我一直帶著疑惑,和大家一道前往。我看著那爐膛內火龍般的烈火,看看鍋爐房里堆滿的煤塊兒,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這時,大家圍著小李聽他在講著什么。
“今年供暖多虧了我師傅,為了今年的供暖,他根據自己四十年的經驗,對爐體進行了徹底改造,才有了這樣好的供暖效果。尤其平時,師傅燒爐時把一些快煤檢出來,以備最冷時燒。為了保證到春節能有足夠的塊煤,他經常上煤跺撿塊煤,我怕師傅太累就勸他不要上煤跺撿了,他嘴里答應著,可是每天中午趁我回家吃飯之機依然堅持撿,這不,積少成多,這回春節一定讓大家過一個最溫暖的節日!”
大家不由自主的鼓起掌來。而我的心似乎被什么敲擊著。
而鄭師傅的另一句話的謎底是在春節后我倆閑談中解開的。
“我的私心是——燒了快一輩子鍋爐了,還沒讓別人說個不字,這臨期末晚了,更不能出一點差錯??!”
說這話時,他是那么的坦然……
供稿作者:李同雁,營口之窗特約撰稿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畫中情(小說)——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