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網(我要分享“營口故事”)《記憶猶新的瞬間》
作者:胡 然
作為五七戰士子女,1970年6月14日,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我就隨家下鄉,從營口造紙廠來到大連市新金縣泡子公社北臺大隊臺前生產隊,到1977年10月21日我家回城、我轉入大石橋市水源公社大溝大隊青年點,再到1978年12月26日,我從這里應征入伍前往海軍旅順基地服兵役,我一共在農村生活了漫長的8年6個月零12天。
綠水青山環繞、五谷雜糧豐盛、瓜果梨桃飄香的臺前生產隊,位于大連市五四水庫北岸。在上世紀70年代,這里的社員出工一天能掙一塊多錢,是當地百里挑一的富庶之隊。在這里,我種過自家的菜園,看過生產隊的果園,跟過生產隊的馬車。另外,我還參加過公社組織的修梯田萬人大會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十多年前我上山下鄉經歷的那些平常往事正在逐漸淡忘,但下面這些瞬間,至今我仍記憶猶新。
一,好笑的瞬間
一天,臺前生產隊在大院里召開社員大會。會上,每個發言的社員上臺后都先說“最高指示”,接著背誦一段毛主席語錄,然后才講自己的話。而趕牛車的蘇福春上臺說了“最高指示”后,沒背誦毛主席語錄就直接講自己的話,這意味著他的話也成了最高指示。臺下的社員都覺得好笑。
二,救命的瞬間
一年夏天,我在水庫邊發現十多米遠的水面上漂著一個一動不動、僅露出口鼻的五六歲小女孩,此處水深有好幾米,而附近又沒有其他人。當時,我用最快的速度游過去把她救了上來,好在她并無大礙,她的家人聞訊后趕來把她抱回了家。此事傳開后,北臺小學很多小學生寫作文都寫這件事。救人一命,是我下鄉8年多做的最大的一件好事。
三,詭異的瞬間
當年,我家住在五四水庫岸邊。那是一個月圓星稀的晚上,我在院中眺望水庫美麗的夜景。月光下,一個詭異的身影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只見他自東向西、貼著水邊、身體懸浮(腳離地20厘米)、胳膊腿擺動極快但不彎曲、行走速度如同騎自行車一樣。
誰這樣走路?誰走路這么快?出于好奇,我立即向他跑去,當我跑到距他十多米時,他立即拐彎減速走進岸邊的地瓜地,同時與我也越來越近。當我和他相距五六米時, 他可能不愿與我接近就順著壟溝仰臥在地瓜地里不再動彈。我也不愿與他接近便停下腳步凝視了半分鐘后慢慢后退。可我僅退了幾步,他就馬上爬起來奔向水邊繼續以他的方式趕路,直到消失在夜幕中……
他到底是何許人也?沒人能說清楚。從他詭異的“走路”來看,他絕對不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四,涼爽的瞬間
1976年春天,我考進泡子公社文藝宣傳隊拉二胡。在此后的兩年多里,我們宣傳隊曾多次為全公社13個大隊的貧下中農演出,有時也幫助駐地生產隊干些農活。我清楚記得,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夜,我們宣傳隊是在碧流河水庫工地慰問演出。另外,這年我們宣傳隊還參加了新金縣文藝匯演,并留下了一張集體合影。
1977年夏天,我們宣傳隊幫助駐地于屯生產隊大片開花的向日葵授粉,即人工將兩盤開花的向日葵臉對臉貼在一起磨蹭。那天烈日當空照,汗滴禾下土。話劇演員李新(后來擔任大連市電視臺新聞播音員)見我沒戴草帽就把他的草帽遞給我戴,說是“保護重點”,而他自己寧愿挨曬。此舉,讓我在酷暑中感到了涼爽。
1977年秋天,全國學習小靳莊活動偃旗息鼓,我們宣傳隊解散。幾乎同時我們家回城,我進入青年點。1978年底,我從青年點當兵來到旅順,我長達8年多的農村生活至此畫上了句號,但余音還在回蕩。
五,加座的瞬間
1981年夏天,大連市歌舞團來到旅順演出,我和戰友李旭富上街看到劇場的海報就去買票觀看。不料,本場演出票已售完。這時,我在劇場門口傳話昔日宣傳隊隊友、時任該團楊琴演奏員呂斌,他聽說我來了買不到票進不來后,馬上出來把我倆帶了進去,并找來兩把椅子擺放在劇場第一排座位的前面,讓我倆坐在加座上觀看演出。這天,我倆非常開心。
六,欣慰的瞬間
2006年秋天,我去大連辦事繞道去了闊別29年的臺前生產隊,在短暫的逗留中,我遇到了當年被我救起的落水小女孩的父親老于,談話中得知他女兒小萍的女兒此時正在沈陽化工學院學習。對當年救下的落水小女孩結婚生女,其女又考上了大學我深感欣慰。
七, 歡聚的瞬間
1998年夏天,營口市在營口卷煙廠俱樂部舉辦知青下鄉30周年紀念活動,數百名老知青應邀參加。我作為營口市知青藝術團的一員,參加了本場演出,在大合唱《紅軍不怕遠征難》等歌曲中擔任了領唱。本次演出非常成功。
八,回家的瞬間
2009年夏天,我重返我當兵的前站水源公社(水源鎮),這回是來到盼盼集團黨委編輯《盼盼人》報。另外,當年我還在盼盼集團全國4000多名產銷員工齊聚的年終表彰大會上領唱了《咱們工人有力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如今,上山下鄉的日子過去了五十多年。回想起來,那段艱苦的歲月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時光。今后,我還要故地重游,去觀賞美麗的田園風光,去采擷香甜的豐收果實,去喚醒沉睡的美好記憶。
作者簡介:胡然(胡巖)當過知青、軍人、國企工會干部、《營口日報》通訊員、《營口電臺》通訊員、《遼沈晚報》駐營口記者、《盼盼人》編輯。
主審評語:胡然老師下鄉8年6個月零12天,伴隨時光的腳步,青春的足跡踏遍鄉間的角落。感慨那段上山下鄉的知青歲月,作者真情流露,通過好笑的瞬間、救命的瞬間、詭異的瞬間、涼爽的瞬間、加坐的瞬間、欣慰的瞬間、歡聚的瞬間、回家的瞬間幾個時間節點的記憶為我們描繪了當年知青生活的一個個難忘瞬間。
通過這些小事的串聯展現出來的是青青歲月的全貌景象,體現出來的是知青現實生活中的善愛、情義、率真、艱辛和奉獻精神。
一段段坎坷印記、奇聞逸事、見義勇為、登臺演出、老友相遇等情節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思如泉涌,筆下真情自然流露,可見記憶深刻,終生難忘!
全篇文筆流暢,功底不凡,以點帶面,烘托全景,讀來感觸頗深,引起共鳴。
——主審
供稿作者:胡然(知青)
本期主審:趙洪柱(知青,特約主持人)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更多信息,請關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天下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恩師送的紅包(小小說)——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