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舉債創業,如今他經營的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綠波塑料廠年產值達1500萬元,企業成為“遼寧塑料袋之鄉”——蘆屯鎮正規化經營的典范,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協會會員、蘆屯鎮工商聯副主席,大器晚成的他僅僅是憑借機敏和拼勁走到今天?還原其創業及企業發展的經歷,相信很多企業家與打工者都會有諸多的感慨。
詩人、商人周德良;
一、 不要工資的業務員
1997年孟夏,47歲的周德良辭去了鎮工副業辦公室業務員的工作只身來到大連。剛剛為兒子操辦完婚事,他已經借債4.8萬元,身上帶著女兒一年打工的收入7000元錢來到大連尋找出路。
一年前,大連某企業派員到蓋州市蘆屯鎮試驗生產降解塑料,熱心的周德良曾為該企業牽線搭橋,并參與了試驗全過程。試驗的關鍵技術部分是降解母料,該技術由大連大學一名教授研制和提供,雖然試驗失敗,但降解技術在塑料袋生產過程的應用,周德良了然于胸。
他來到大連灣某村的一家村辦企業——大連某降解塑料廠應聘,廠領導看他對降解塑料的生產非常在行,準備聘請他當主管技術的副廠長,他竟婉言謝絕了。大連某降解塑料廠采用的降解母料由四川大學引進,技術較為成熟,周德良悉心指導,很快生產就步入了正軌。這時周德良提出,要在大連成立辦事處,自己當負責人,不用廠方開工資,只要按銷售額提取獎金即可。天下還有這種好事?廠方滿心歡喜,當即簽署銷售協議。
1997年9月9日,周德良在大連中意賓館408房間的房門上貼一紙“大連某降解塑料廠辦事處”的招牌,開始自己的推銷業務,賓館的客房電話成為他的辦公專線。新技術生產的塑料袋質高價廉,每個塑料袋售價在8分錢至一角錢,很快出現購銷兩旺的好勢頭,大連商場的食品部、肉食部批量訂購,商場旗下的新生活超市也大量采購。1998年的國慶節至春節,周德良銷售塑料袋達100余萬元,他得到獎金12萬元。
為了擴大產能,他將母料運到蓋州市蘆屯鎮,當時有兩家吹膜廠、兩家彩印廠、兩家制袋廠主動為其所合作的企業加工生產,而且都是售后付加工費。他每次回到蘆屯鎮,各小作坊負責人、企業老板都爭搶著請他吃飯,洽談合作事宜。“一招鮮、吃遍天”,周德良人生的春天姍姍來遲。
二、一次維權行動,推動全省行業標準化進程
如果沒有波折,生活不會如此豐富多彩。
正當周德良推銷的塑料袋在商場銷售順風順水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所在企業生產的塑料袋在商場被勒令停止銷售,原因是一家國營塑料廠銷售不暢,將競爭對手——大連某降解塑料廠告到了市政府,大連市政府組織愛衛會、環保局、工商局等五個部門深入商場調查,產品質量、環保指標都查不出問題,最后,聯合調查組以沒有市政府的批文為由,勒令大連某降解塑料廠停止銷售。
周德良不服。
這個有過五年軍旅生涯的東北漢子骨子里有股韌勁,他反復考量環保對新技術的要求,認為大方向沒有問題,他迅速收集相關政策信息,最后堅定地走上了維權之路。
歷盡周折,他找到了遼寧省環保局干部張鳳華。張鳳華在研究塑料工藝的應用上是專業人士,而且親手起草了當年的遼寧省政府第43號文件,該文件對降解塑料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及行業標準有明確的規定。張鳳華當即給大連市政府相關部門打電話,糾正了該部門的不正當行為。并明確告知,各商場銷售塑料袋的行業標準以省政府下發的文件為準,為保障大連市某降解塑料廠的合法權益,遼寧省環保局立即給大連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下發了一則通知,大意是:大連某降解塑料廠的環保技術路線是正確的,允許和支持該企業進行生產和銷售。
有了省環保局的認可和支持,周德良吃下了定心丸。
第三天,他興沖沖地從沈陽返回大連,行至鞍山地界時,大連商場食品部的曲經理打來電話:“老周啊,請抓緊時間送塑料袋吧,商場這邊已經告急了!”
大連某降解塑料廠的銷售立刻又興旺起來。
不久,全省塑料袋生產的行業認定標準出臺,認證標準從此有法可依。
大連某降解塑料廠在全省首批通過認證的6家企業中排名第二。
一個企業領導者的格局和胸懷往往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未來。大連市某降解塑料廠以大學生為主的新領導班子認為周德良得到的獎金較多,開始掣肘和排擠周德良,周德良勸說無效,漸生退意,在自己老家蘆屯鎮開始組建塑料袋生產的小作坊。
周德良退出大連某降解塑料廠不足一年,這個廠的銷售一落千丈,從此幾乎淡出了同行業的視野。
三、借雞下蛋 ,整合資源,建立正規化生產企業
標準一旦確立,管理便是馳騁市場的決勝法寶。
2003年,是周德良經營企業的轉折之年。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很多企業都有著美好的愿望,購物的商場亦是如此。
某商場為了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出資25萬元購買了整套的塑料袋生產設備,可事與愿違,生產出來的產品屢屢不達標,而且浪費驚人,領導層與員工都不滿意,占據庫房空間的機器設備壓得領導喘不過氣來,塑料袋生產設備成了商場“燙手的山芋”,周德良這時提出接管這個爛攤子,條件是將這些設備運回蘆屯,設備款賒欠,逐年還清。
因為周德良在商圈內有著良好的信譽,商場領導思慮再三最終答應了他的要求。
周德良雇了四臺貨車,將兩臺吹塑機、三臺制袋機和一臺彩印機及附屬工具連夜運回了蘆屯鎮,與原有的設備重新布局,六間廠房加上后賒欠來的設備,在小鎮上小作坊生產模式里,他已經站穩了腳跟。
周德良隨即著手進行正規化管理,企業手續齊備,產品質量上乘,讓這個小企業一下子就與其他小作坊區別開來。
恪守信譽的周德良不僅還清了商場的設備款,而且還成為該商場塑料袋穩定的供應商。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適應正規化管理,周德良蓋起了辦公大樓,建起了正規化的生產車間,2008年通過QS生產質量認證,從此,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綠波塑料廠更讓同行們刮目相看。
2001年,綠波塑料廠的年產值僅為200萬元,到了2004年,年產值達到700萬元,2014年達到1500萬元,該廠的產品銷往撫順大商集團旗下的13家分店,鲅魚圈紅旺集團的4家超市成為周德良的忠實客戶,大連瑞安八珍食品的60多個連鎖機構和長春阿滿食品旗下的大連分部、沈陽分部訂購周德良企業生產的塑料袋,據不完全統計,綠波塑料廠的穩定客戶已有320戶。

周德良(左)到車間檢查吹膜質量;
月明星稀,夜深人靜。手捧周德良253頁的詩集《浪跡》,讀者頗感厚重。63歲的周德良從“稍大割草忙”的學生娃,到“衛國守邊疆”的軍人,再到“自立自經商”的老板,飽經風霜,《浪跡》就是其用詩歌的語言對其45年生活的描述與總結,為何其從商能實現從小變大、從弱到強?筆者在其《紀念九月九》一詩文中找到了答案,找到了破解其傳奇人生的密碼:“從大連濱城/到撫順“大樓”/從鴨綠江畔/到遼西錦州/從牡丹江東一/到盤錦興隆/東西南北/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無時不在的爭斗/這不是新的遼沈戰役嗎/打得正火紅/靠的是什么/質量為要/誠信為首 ……
“質量為要,誠信為首”。其實奇人不奇,只是他一直“莫忘初心”,才“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