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是五礦中板廠的一名發電間技術工人,十多年來,他始終秉承著自己“奉獻是福”的人生信念,從走入大學校門一直到走上工作崗位,一直把義務獻血當做自己的責任加以履行,十年間獻血總量多達4000cc。今天就讓記者帶您一同走近鄭偉,傾聽他對于人生和奉獻的獨特理解。

(圖為鄭偉正在獻血車里面獻血)
一身胸前印有“五礦營鋼”字樣的灰藍色工作服,一頂紅色的安全帽,一副寫滿書生氣的黑框眼鏡,這是記者對于鄭偉的初印象。正是這副樸實的裝扮,卻給營口市獻血站的工作人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說,每年都會看到這樣一位穿著工作服的青年前來獻血,他們都熟悉了他的名字——鄭偉。
采訪當天我們沒有在五礦廠區見到鄭偉,主管領導說他今天休息,一大早就去獻血了。于是我們按照知情人的指引,來到了座落在東升市場附近的獻血點。身著五礦工作服的鄭偉正在醫務人員的幫助下獻血。
今年已經是鄭偉堅持獻血的第14個年頭了,2002年9月,鄭偉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同年,他開始了人生旅途中第一次獻血歷程,提起獻血的初衷,鄭偉坦言,自己有一段難忘的往事。
“我為什么堅持一直獻血呢,是因為幾年前,我叔叔住院期間有一個病友,病的很重生命垂危,當時他手術大出血急需輸血,可是因為他的血型比較特殊,最后因為在短時間內難以尋覓到適配的血型而死去了…………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想,如果我獻血,能夠幫助需要的人,給他們以生命的安全,那我也值得了。”

(圖為鄭偉正在接受鮮血前的血液檢查)
從此以后,鄭偉對獻血這種行為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無論是在校園里,還是在外出實習的途中;無論是在家鄉,還是在背井離鄉的外地,只要看到獻血車,只要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況容許,鄭偉從來都是毫不猶豫地走進獻血車,熟練地卷起衣袖……這個對鄭偉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動作,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與條件反射。看著自己的血液順著輸液管流進血袋,鄭偉心中的那份深深的掛念才稍微寬釋了一些。200cc、400cc、又一個400cc……年復一年,鄭偉從不吝惜把自己的血液輸送給需要的人,相反,他還為了更夠獻更多的血,獻更好質量的血而不斷地加大體能訓練的強度。
”加強鍛煉,強勁體魄,這樣才會保證獻血的質量,有了好的體魄,獻血也不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也就能獻更多的血……”面對記者,鄭偉平淡地如是說。
在擁擠的人群中,外表并不出眾的鄭偉算是樸實無華,然而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心里,他卻有著讓人親近的內在美,有著令人信任的責任心。
“鄭偉這個孩子非常好,很熱心,工作也認真負責,很難得;同事們誰有需要幫助的事情,他總是出手相幫,但自己卻很低調。就拿獻血來說,他默默做了很多年,我們都不曉得,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他的好朋友不小心說漏了嘴,我們才知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雖然鄭偉對自己的付出和奉獻表現得很淡然,甚至有時還刻意地去隱瞞自己幫助別人的事實,然而,他真誠、無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卻在不經意間透過他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深深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的付出,就像是涓涓細流,于點滴細微處潤濕了人們心中感動的土壤。
在車間里的小學徒發自肺腑地說:“師傅對我們每個人都特別的好,平時也叫我們一些操作的技術,不教會就不下班,我們都很敬重和佩服他……我是外地人,背井離鄉的,租房子總得搬家,特別辛苦。當時我師傅什么也沒多說,幫我租房子,還給我預備好了鍋碗瓢盆、洗滌用品,我當時那個心情啊,唉,難以言喻……就是感動,我這個師傅,真沒白認!”
到今年,鄭偉來到五礦中板廠已經足足9個年頭了,在這9年當中,鄭偉不僅已經從一名青澀的大學畢業生成長成為了一名技術精良的技術工人,同時他也在每天的安全巡視中,在每一次與同事們的技術交流中,感受到了與大家相互幫助、相互扶持的溫暖與感動。在五礦中板廠的發電車間里,鄭偉常說:“我們身系廠區安危,決不能用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他苛求細節、一絲不茍,力求把自己的技術專長發揮到極致;然而,在與同事們、朋友們相處的朝朝暮暮和每天面對的社會大家庭中,鄭偉卻以一名普通勞動者的名義默默奉獻著,用自己的熱情與真誠付出譜寫著一段充滿社會責任感與愛心的無悔青春。

(圖為鄭偉正在接受電視臺記者的采訪)
告別鄭偉,記者心中總揮之不去他真誠微笑的面孔,他的外表雖然平凡、樸實,可他卻用自己高尚無價的金子般的心靈,奏響了震撼人心的時代最強音——平凡自有真情,奉獻亦是收獲。道是“花有清香月有陰”。世間人生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美意。轟轟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罷,只要心意到達,都是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