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生態園負責人陳寶利)
陳寶利是老邊區柳樹鎮的一名地道的農民,多年來他經營生態采摘園,為村里的不少農民解決了就業問題,在他的腦海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民要脫貧,不能只靠“輸血”,“造血”才是治本良方。
在華興生態園,栩栩如生的手繪墻畫引人注目,更是生態園的特色風景之一,從農戶手繪的墻畫中,我們似乎看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風貌,也看到了村書記陳寶利一直為之努力的夢想。
在這里,不僅有豐富的無公害水果蔬菜,更有純天然飼養的牲畜與禽類。
(圖為游客在生態園內體驗騎馬項目)
陳寶利表示,養豬要講究科學方法。在豬舍中修建階梯,讓食用豬能夠在豬舍來回活動的過程中加強運動,是對食用豬的一種鍛煉, “豬必須得運動,肉才好吃,我們都喂粗糧,這樣肉味才正……”,陳寶利如是說。
這是一家集生態采摘、農家美食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采摘園。在小平山村,它是村民們引以為豪的亮點與經濟來源。村里很多有技術、有經驗的農民也都在這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
生態園工作人員李鎖玲告訴記者:“在這個生態園工作挺好,環境好,還安靜,還幫助解決村里的就業,每年都有20.30人來這里工作,尤其是老人,都能來這里工作,還有了經濟來源……挺好……”
對于上了年紀的老年工作者來說,得心應手的工作與穩定的經濟來源是晚年生活的一份保障。在生態園的朝夕相處當中,這些工作人員們對陳寶利建立起了一種由衷的信任。
生態園技術員王慶民由衷地說:“跟著他干,心里踏實,比在別的地方強……”
工作人員王治國也表示,“在這里干活兒比在別的地方舒心……”
除了這些工作者們,還有一些由于特殊原因而根本不能找工作的老人,在這里也找到了工作。
對于村里的一些由于身體或者智力原因而限制勞動能力的村民,陳寶利也為他們拋去了就業的“橄欖枝”。
他發自肺腑地說:“有一些特殊的村民,是咱們村的低保戶、困難戶,他們生活挺困難,有的腦力上還有點問題,騎自行車都找不著家……就這樣的情況,是幫不了一世,得造血扶貧,光靠輸血救濟是不行的,給100、200塊錢也解決不了問題,還得讓他們能勞動,能自給自足……”
發展不能靠救濟,而是要挖掘自身的潛力、因地制宜——這不僅是陳寶利幫助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的最初想法,也是作為村書記兼主任的他,帶領村民開拓種養殖新模式、走生態環保發展路線的精神源泉。
生態環保的經營理念、科學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收入穩定的高齡老人以及面向城市的經營體系,都讓人深切感受到了農村經濟改革的新脈動與新發展,新氣息與新動向;也讓陳寶利和小平山村的父老鄉親們,在邁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