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弄笛到天明”。是南宋詩人陳與義在《臨江仙》詞中借“看新晴,聽漁唱”之景,將沉重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體現了詩人樂觀的心態、豁達的胸懷。記者以此開篇,實因此詞也是對一個人生活態度的生動寫照。他就是我的好友——遼南醉美葡萄翁戴寶林。
新聞界的同仁、好友孫柏林寫戴翁時曾如是說:“早在50余年前,依山傍水的鳳凰山腳下,有幼童弄尺二橫笛,于蓋州尚和寨遍坡的山花爛漫之中,吹奏者家鄉的風情萬類,隨手俯拾的枯枝,在沙土地間勾勒出瓜果梨桃……”
從平凡走來的戴翁,學畫的足跡曾留在家鄉的山野、留在文工團的窗前、留在軍營的清晨、留在他酷愛的鳥鳴花開的林園......
在“長溝流月去無聲”的歲月里,歷數他的收獲,一個“杏花疏影里”怎能容得下?還是選重點披露一二:
國畫家,國家副研究員,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文化名人協會常務理事,營口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營口市遼河詩書畫協會主席,營口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營口市美術家協會原主席,營口市群眾藝術館原館長。
美術作品多次在中國美協、國家文化部等部門主辦的美術作品展中入選或獲獎,1999年獲文化部群星獎,2009年入選海峽兩岸百名書畫家精品展并出版專集;美術作品還在遼寧省美協或文化廳主辦的美術作品展中獲金獎,文化廳專業美術干部作品二等獎。遼寧省廉政美術作品展一等獎,獲日本國際交流美術作品優秀獎,入選韓國美術作品交流展,美術作品還被法國、美國、日本、韓國、臺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央電視臺、國務院管理局香山書畫院、遼寧電視臺、遼寧報業集團、遼寧美術館、營口市名人館、營口市博物館等國家、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收藏。音樂作品笛子演奏先后獲國家文化部群星獎、遼寧省一等獎,并被營口市政府嘉獎,獲營口市改革開放20年文學藝術貢獻獎等。
“妙造自然”、“出時代的新”,是戴翁的藝術主張。他認為,一個畫家如何認識就如何觀察,如何觀察就如何表現,在歲月的流年里,他的感悟是,作畫,不僅僅是用生理的“雙眼”去看“世界”,用單純的“技巧”去生成“世界”。你審視強中國畫發展史,就能發現創新路上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強調古法者,往往頑固不化,斤斤于傳統法則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重視現實感受者,又往往肆無忌憚,視古代經典于不顧,盲目追求所謂的自由表現。凡此種種,都有失偏激。妙造自然”就是發揮“心源”的能動性,用真情實感去過濾現實,從中升華出可以自由運用的筆墨語匯。
怎樣“過濾”?怎樣組織“筆墨語匯”?
戴翁筆下的葡萄,絕不是“精雕細刻的玻璃球”,名家如是點評:
“他所畫的葡萄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借鑒了西畫技法來進行創造。他將西方視覺觀念和中國畫的意境結合起來,將筆墨與西畫的光色處理法相融合,用來表現客觀物象的生動性。比如對葡萄形態的“高光、投影、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線、冷暖色”的運用,利用色彩的變化與留白來表現葡萄果實的體積感和空間層次感,通過色彩和光線的交融來準確地描繪葡萄的物體造型和外觀,使畫面呈現出立體感和空間感的效果,并在“形”與“色”的表現中注重筆墨的神韻。晶瑩的葡萄,蒼勁的藤枝,鮮嫩的葉子,營造著一個個真實的藝術境界。
戴寶林所畫的葡萄是中西融合體的中國畫,是當今中國畫創作形態的一種。他不求中國畫筆墨和趣味的“純粹”,而力求在呈現客觀物象美的同時,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他所畫葡萄,已經脫離一般葡萄畫家的寫實畫法,儼然已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
戴翁追求“小中能見宏舉,大中可窺細微,”即皆以具象之中蘊含無窮意象取勝。
柏林記者撰寫戴翁時曾燃情追述:97香港回歸遼寧國畫大展,是戴老的“葡萄”成名之作。一幅《秋實圖》技驚四座,早高者如云的省內畫壇摘得大獎。著名畫家杜滋齡對其“葡萄”贊不絕口,稱其為“用獨特的繪畫語言寫出了葡萄的靈性”。著名美術評論家孫克則認為“這是少見的小體裁大氣魄”。
幾度春秋,到2000年,戴老的花鳥畫已是出神入化,尤其是葡萄,國內知名。2002年初夏,應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邀請,戴老隨中國文化交流團來到巴黎,與著名畫家張龍新等一起與各國藝術家交流畫技。一幅《秋韻圖》形神兼具,引來滿座喝彩。此畫被科教文組織總干事索走,戴老堅持不取畫資,索者無奈,以一頓法國大餐作為筆潤。
此事為畫友所樂道。慕其名,中央電視臺,遼寧電視臺先后對戴老進行專題采訪報道并收藏其畫。一時間,戴寶林的葡萄便蜚聲畫壇,索者如云,在‘05省美術家協會舉辦的拍賣會上,《秋韻圖》賣到4700元之后,其畫價一路攀升,直達萬元。
本文應提及的是戴翁除葡萄之外,梅、蘭、竹、菊等花鳥畫均為外界所稱道。實因命筆時的切入就是葡萄,就沒拓展更多。
采訪中記者體味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是戴翁探索“妙造自然”、“出時代的新”中的主線。
從變幻莫測的線條、藤蔓頓生的靈性、蒼勁老辣藤蔓與晶瑩剔透葡萄的對比中 你就能看到積極向上的生命,就能感受到這其中既有傳統畫法的森嚴法度,又有戴翁心中的絕妙韻致。
翻閱名家點評,有一段話更能體現畫如其人:“戴寶林的葡萄畫看似安靜,骨子里執著守望的卻是一片濃濃大愛。你看那葡萄藤蔓自由伸展著,秋風中吹彎了又倔強地昂起來,其表達的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是一種蓬勃奮發的精神。”
如今,戴翁早可以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清閑的日子了, 可是 童心不泯的他,一直在他的藝術天地里耕耘不止,他的人生觀是:快樂、豁達、不為私欲積累實力、也不收集虛名。這讓人想起詩人白樺的《云南的云》:
你透明,
因為你太純凈;
離灰塵很遠,
離太陽很近。
你快樂,
因為你淡泊無爭;
既不積累實利,
又不收集虛名。
你自由,
因為你太輕盈;
剛剛還在山頭徘徊,
轉瞬之間又飄然遠行。
你幸福,
因為你勇于犧牲;
為了花常開,葉常青,
你灑盡了化為淚雨的生命。
你美滿,
因為你領悟了永恒;
永恒就是花開花謝,
永恒就是死死生生。
你也有痛苦,
因為你太多情;
大地如此美麗,
你有多少愛才能把債還清?
堅信戴翁在“長溝流月去無聲”的 歲月里,有更多的沉甸甸的秋。
上一篇:小村官 大胸懷——訪營口邊城北于楊村村官卜繁帥
下一篇:當代寫松百態第一人曹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