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之窗“營口故事”)營口之窗春節(jié)專題:春節(jié)記憶之新衣服
周軍(遼寧)
八、九歲的時候,一進臘月母親就開始張羅給我和妹妹做新衣裳(東北衣服的意思)。不知道為什么看著現(xiàn)在商場里琳瑯滿目的衣物總覺得哪里不對,沒有了那種期盼的親切感,更多的是交錢買個所謂的牌子貨后拿起就走,禁不住想起小時候買布料做衣裳的往事了。
“四清工作組”成員的父親常年在外工作,由于還沒有進入編制,每月只有西紅海大隊給開的18.8元工分收入,扣掉每天早飯一角錢、午飯兩角錢、晚飯一角錢,每個月只能拿回家六元錢來承擔家里三口人的生活,日子過得真是捉襟見肘、舉步維艱。直到82年我還要穿一伸胳膊袖子短到肘的衣裳和一邁大步褲襠就卡腿,后腚帶補丁的褲子。
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覺,在那個已經(jīng)興起了追求美的年代,人們還不具體知道咋樣是美卻早早知道了什么是丑,穿補丁衣褲出門很是不好意思,總覺得四處有人在盯著看。沒辦法,那時候家里一條褲子經(jīng)常是大人穿小了改改給孩子,哥哥穿小了給弟弟、妹妹,褲腰和襠部可以改變大小,屁股和膝蓋部位卻改不了,經(jīng)常好一點的褲子是發(fā)白掉色,差點的就是前面膝蓋和后面屁股綴上四塊補丁,我和伙伴們俗稱“四眼狗”的褲子。尤其是屁股上的補丁經(jīng)常是顏色對不上,這也能湊合,穿最怕的褲子是用縫印機軋出一圈圈的加固線穿上老遠看像部隊的“靶標”那種,每當我穿上這樣的衣褲一下自信心就沒了,怪不得農(nóng)村有俗語“人是衣服馬是鞍”,意思你只要穿的好,你就過得比別人好、是成功人士。但是現(xiàn)在騙子往往一身名牌、光鮮亮麗,相反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手表才3000港幣。念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想方設(shè)法的拒絕補丁衣褲,加上家里條件漸漸好起來才徹底斷絕。
80年的時候買很多生活用品要用相應(yīng)票證,肉票、蛋票、糧票、油票等等尤其是布票。每年一進臘月,每家都要給孩子們置辦件新衣服,滿足一下他們渴望已久的里外三新虛榮心。那時候鲅魚圈公社范圍還沒有賣成衣的,都是自己去供銷社買布,再找村里裁縫給量身縫制。
做新衣的關(guān)鍵是要先有布票,才能去供銷社。母親經(jīng)常是用舍不得吃的雞蛋去換布票,那時已經(jīng)有私下買賣布票的人,但是投機倒把這個能把人壓死的“名分”把樸實、單純的人們死死按住,不敢明面去買。
大家都是偷偷的私下交流,雙方談了價錢,找偏僻地方或者夜晚單獨交易,現(xiàn)在想來,有種地下黨的感覺。那時候的布多是棉布,黑、灰、藍是主色調(diào),看集市上的人們穿衣基本都是這三種顏色。少有的綠色,是回家探親的軍人穿的軍裝;再有紅色就是姑娘們的圍巾和頭繩,街路上涌動的基本是大地三原色。
做新衣一般要提前一個月采購布料,晚了一是怕沒貨二是怕裁縫做不出來,我和二小等伙伴們就等著這一天的到來。某一天的清早,母親喊一聲“今天買布做衣服去“,我和妹妹也不再懶被窩,一骨碌爬起來,頭不梳臉不洗的屁顛屁顛跟去供銷社。
供銷社離家有二里路,在村子的正中,可以四通八達。這里原是地主的一個大院,土改時期充公,后來前院門樓臨街處改建成間架結(jié)構(gòu)的瓦房式青年點,文革后設(shè)為供銷社。地主名字叫邢梓林,是一個頭腦精明侍弄土地的高手,據(jù)老一輩人講當時的鑲白旗村(1958年前,后來還叫過柏林村,現(xiàn)在是西紅海村)有一半土地是他家的私產(chǎn)。但是邢家老人卻活的通透,有錢了不為禍鄉(xiāng)里處處施義,土改時期聽到國家田地政策后一夜之間散盡家財,只留了西紅海防護林帶邊的兩畝半薄田和三進院落的一個土坯下屋,因此落實政策時他定為中農(nóng)成份,后半生靠栽種香瓜糊口得善終。老人家有一句口頭禪“能發(fā)家的人一定是勤勞,不分種類”,想來人生以勤發(fā)家得到時易、放棄卻難,當你覺得擁有所有的時候你便要一無所有了,以此共鑒。
供銷社一溜十間瓦房,門開在正中,門是那種蘇式雙開門,厚重高大內(nèi)外斜拉兩對扶手。進門正對著的是工作人員進出柜門,上有一蓋板、下有一擋板,所有工作人員需要一掀一推才能從此出入。柜門西第一組是洗化組,銷售拳頭大的花蛤蜊護手油、瓷瓶大友誼雪花膏、塑料紙包的裂手油、梳子、篦子等;第二組文具組,紙筆本對我吸引力不大,那些連環(huán)畫如西游記、連心鎖、武松、草原小姐妹一排排的卻總能讓我流連忘返,真服侯二叔這個管理者,女人們買完化妝品、男人們買完紙筆剩那一點點零錢正好給你掏干凈買一兩本小書;第三組土雜組,我們感興趣的是那一掛掛“十響一咕嘟”的鞭炮;第四組是調(diào)料組,醬油、大粒鹽散發(fā)著濃郁的味道;第五組是五金組,土籃子、刀、鏟、鉗子。柜門東第一組是針線組,里面有大大小小各種扣子幾十種,第二組是鞋帽組,最東側(cè)柜臺是布料組,柜臺上擺著成卷的布料,有花布、有呢絨布、有毛料。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營口紡織廠的建立,的卡、的確良、喬琪紗等布料開始擺滿柜臺,的卡的厚實耐穿抗磨,的確良輕薄透氣柔軟,喬琪紗的艷麗挺括朔身。毛料多是年齡大一些的人做中山裝使用,外面四個兜兜,褲線晚上壓在褥子底下而換來一天的筆直有型。盡管睡覺時硌腰,不時的醒來,可是一想到明天帥帥的造型又喜滋滋睡去。
村里有個姓朱的阿姨左腿不好拖拉著走路,可是老天拿走了她的健步如飛,卻又給了她量體裁衣的優(yōu)良技術(shù),她家有兩臺當時村里沒有的縫紉機和一把兩尺長的大剪刀,還有農(nóng)村人沒見過的電熨斗。總之她家的東西領(lǐng)先了十幾年,因此每到過年前,村里人都去找她做衣服。進屋后需要排隊,但是她很會照顧每個人的感受,不時的搭一兩句話讓等待者不受冷落。排上后需要站到裁剪案板前,剛開始還說笑瘋鬧的孩子們莫名的有些緊張,她左手里拿著潔白柔軟的米尺,右手兩指捏著一片薄薄的滑石,在布料上快速寫下名字,量袖口、量腰圍、量領(lǐng)子(脖頸)的尺寸……,這時候的我們成了一個個提線木偶,機械般的前后轉(zhuǎn)動著。那時感覺裁縫真是個好行當,和農(nóng)民相比,風刮不著,雨淋不著,并且是送錢上門。
布料送去后,我和妹妹就搬著指頭算取衣服的日子,新衣試穿那天空氣都是甜的,仿佛世界也變了樣子,看哪里都是新嶄嶄的。母親怕弄臟了衣褲也舍不得讓早早穿上,試驗腰身都合格了就用布包起來,回家放在有樟腦球的堂箱里鎖起來。我們只能期待著醒來的一個早晨,泛著布香和樟腦氣息的衣褲擺在枕邊的日子。
彈指間,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nóng)村孩子也都是直接去商場買春節(jié)新衣,沒有買布找裁縫做衣服的了。農(nóng)村也不再有裁縫的舞臺,過去的裁縫都改行另謀出路。只是我還懷念冬日的陽光里兩三個母親領(lǐng)著四五個孩子行走在做春節(jié)新衣的路上,以及哪些無憂無慮的嘻笑打鬧和單純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簡介:
周軍 1989年營口港務(wù)集團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統(tǒng)計師。在中國旅游報、中國海員、遼寧青年、遼寧詩界、海燕、遼河、青年文學家、營口日報、星河等報刊雜志發(fā)表新聞、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150余篇,現(xiàn)為遼寧省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營口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供稿作者:周軍,營口之窗特約撰稿人
原創(chuàng)發(fā)布:營口之窗官網(wǎng)
更多信息,請關(guān)注營口之窗公眾號:營網(wǎng)天下
版權(quán)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nèi)容,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營口 春節(jié) 原創(chuàng)
上一篇:營口之窗春節(jié)專題:家鄉(xiāng)的年味(九壟地)/趙淑艷
下一篇:營口之窗春節(jié)專題:那天是臘月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