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多年無往來,請柬突然來
老劉在一家公司上班,收入中等。家里雖然吃穿無憂,但手頭也不是十分寬裕。前些年住平房大院,想來也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兒了。那個時候鄰居也多,低頭不見抬頭見。這幾年日子好了,鄰里們都各奔東西,從此音訊皆無,不相往來。那天老劉下班回家,剛坐下,突然家里電話響起。“喂,是老劉嗎?”“是啊,請問您是……?”“我是你原來的鄰居老張啊!以前咱都住一個大院。這個禮拜六有空沒?我閨女結婚,去喝喜酒啊!……”“恭喜恭喜啊……”三言兩語,還沒等老劉回過神來,事情已經說定了。老劉放下電話,開始琢磨,“哎?這個老張怎么知道我家電話的啊?原來的鄰居?是誰呢……長什么樣子呢?”老劉一頭霧水,根本想不起來這位老張到底是哪路神仙。“哦!我想起來了!原來咱那個大院里是有這么一個人!可是,根本沒說過幾句話啊……十多年沒見著了,閨女結婚居然還找到我了!真是神通廣大!”老劉心中不悅。
二 認識剛幾天,隨禮不能少
小王在某單位上班,業務繁忙,經常到外地出差,接觸的人很多。那天在單位忽然收到一條短信:“小王,你好!我是××商貿中心的老孫。犬子考上××大學······到××酒店賞光······”原來是學子宴的請柬。小王心中納悶:從哪來這么個老孫?親戚?朋友?同事?小王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這個老孫是何許人也。帶著疑惑,小王按照短信上說的時間地點,帶著準備的份子錢,準時參加了老孫辦的學子宴。一見老孫的面,小王只覺得眼熟,細細回憶,恍然大悟,原來是前一陣去出差,辦事途中認識的商人孫先生。可是,小王和老孫只有一面之交,出于禮貌和社交需要,互相交換了聯系方式。這才沒認識幾天,人都想不起來是誰,就忙著讓人家隨份子,小王十分不快。
三 曾經是同事,舊賬不忘“請”
小張是典型的新新人類,學歷很高,很有才華,經常跳槽。參加工作15年,已經在五六個地方工作過了。自己對第一份工作的印象,早已成了往事。這一天,小張在單位的郵箱里發現一個卡片,小張以為是廣告呢,習慣性地要把它扔掉。可是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份端端正正的請柬。請柬上大致的內容是徐經理喬遷之喜,邀請小張去參加宴會。小張認得這位徐經理,這是小張第一個工作單位的一位同事。可是,15年沒聯系了,突然的請柬讓小張略感無所適從。“舊友不忘老交情啊,當年我結婚時,徐經理倒是參加過,可畢竟15年了,這賬他居然記著。”小張苦笑道。這件事情讓小張很不舒服,“這幾年都沒聯系的過去的同事,一個喬遷之喜還通知我一聲,這種感動似乎不太需要。”小張生氣地說。
■記者短評:
“隨禮”是當今社會的一項交往手段。如果恰到好處,可以增進感情、擴大人脈、認識朋友。可是,如果“隨禮”變味了,對雙方都會形成傷害,成為一種不必要的負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雖說這句古訓在當今社會中顯得陳舊了些,但是其核心意義還是必須要肯定的。很多時候,朋友交情深,反倒不需要你來我往的“交換”。這種“交換”如果不能做到恰到好處,不僅會造成彼此經濟的浪費,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彼此的感情。“隨禮”要適度,講究分寸,而不講分寸的“苛禮”,真是猛于虎啊。
上一篇:任賢使能融民生 砥柱中流促發展
下一篇:永無止境立黨為公 樂善好義執政為民